从上天到下海,他们的成果炼就无所不往的“千里眼”
激光的诞生使人类掌握了一种强大光源和工具,大大推进了国内外的科技进步,也照亮更多未知的世界,比如蔚蓝幽深的海洋世界里,蕴藏着怎样的海洋资源、其生态环境如何、海底地形地貌长什么样?……这些都离不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,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。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、副所长陈卫标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历经十多年攻关取得的“机载蓝绿激光海洋探测和传输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”成果,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,使得安装在飞机上的激光能够突破海洋与空气界面的“封锁”,精准、稳定而高效地“看清”海水深处。

蓝绿激光是目前唯一可以穿透海气界面、海水,实现大深度传输的光学波段。与船舶声呐探测相比,机载蓝绿激光探测在近岸区域更高效,以海岛礁测绘为例,船载声呐花费数周探测的区域,激光雷达只需要几小时就可以完成探测。
但长期以来,受制于海气界面随机波动、海水强吸收和散射,以及太阳光的干扰,机载蓝绿激光海洋探测面临探不深、测不准、干扰大等应用技术瓶颈。陈卫标团队的成果则有效地突破了这些瓶颈。项目研制出的国内首套机载双频海陆激光雷达,实现了从光源、扫描器、光电探测等核心模组件到整个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,包括4米大浪下情况的所有海况,海面下0.2米到50米范围内的地形地貌,也能轻松看清。
在国际上,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除欧美、日本等海洋强国之外少数几个同步进行该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。下一步,陈卫标团队将目标从机载瞄准星载,帮助我国更多科学家实现对全球海洋的探测。